台灣加密貨幣出金稅務概述

在2025年,台灣的加密貨幣(虛擬通貨)稅務規定已正式施行,財政部將虛擬通貨視為「財產」而非貨幣。根據所得稅法,買賣虛擬通貨本身不課稅,但當你將虛擬通貨兌換成法幣(如新台幣或美元)並提現至銀行帳戶時,才構成「實現損益」,需申報所得稅。這類所得被歸類為「財產交易所得」,稅務計算基於交易價格減去成本價格的獲利部分。

如果你只是持有虛擬通貨、或在交易所內進行幣幣交易(未兌換法幣),則不需繳稅,因為未實現獲利。僅有出金至銀行帳戶才觸發稅務義務。 然而,財政部強調,即使使用海外交易所,出金獲利仍需申報,否則可能被視為逃稅並面臨罰款。


出金稅務分類:境內 vs. 境外

稅務處理依出金管道分為境內或境外所得,稅率與免稅額不同。以下表格比較兩者:

類型
出金管道
稅務類別
稅率
免稅/扣除額
注意事項
境內所得
台灣交易所(如MAX、ACE)出金至台灣銀行
財產交易所得,併入綜合所得稅
5%-40%(累進稅率,依總所得級距)
無特定免稅額,但可扣除成本及相關費用(如手續費)。若全年財產交易所得未滿NT$100萬,可不申報。
需附交易紀錄證明成本。若虧損,可列為扣除額,結轉3年。
境外所得
海外交易所(如Binance、Coinbase)出金至台灣銀行
海外所得,併入基本稅額(AMT)
20%(固定稅率)
全年海外所得總額未滿NT$100萬不需申報;基本所得額未滿NT$750萬不需繳稅。
即使是海外交易所,若匯款來源被認定為境內,仍可能列為境內所得。電匯方式可確保歸類為海外。

  • 計算公式: 獲利 = 出金金額(法幣價值) - 取得成本(含手續費)。例如,你以NT$10萬買入比特幣,後出金獲NT$20萬,則獲利NT$10萬需申報。
  • 步驟: 先計算獲利(銷售價 - 成本價)。若為境外所得,併入基本稅額公式:基本稅額 = (基本所得額 - NT$750萬) × 20%。比較基本稅額與綜合所得稅額,若前者較大,補繳差額。
如何合法避免或最小化稅務(不繳稅的條件)

台灣稅法不允許完全「逃稅」,但可透過合法稅務規劃最小化負擔。以下是基於現行規定的方式,強調僅適用於未觸發稅務事件或低於免稅門檻的情況。任何嘗試隱瞞所得均屬非法,可能遭國稅局追稅並罰款(補稅額的0.5-5倍)。
  1. 不實現獲利(不出金):只要未將虛擬通貨兌換成法幣並提現,就無稅務義務。即使資產增值,也僅是「未實現獲利」,不需申報。這是完全不繳稅的最簡單方式。你可繼續持有、在鏈上操作,或使用虛擬通貨支付(如信用卡綁定虛擬通貨,但需確認是否觸發稅務)。
  2. 獲利低於免稅門檻:
    • 境外所得:全年總額未滿NT$100萬,不需申報;超過但基本所得額未滿NT$750萬,不需繳稅。 
    • 境內所得:全年財產交易所得未滿NT$100萬,可不申報。
  3. 分次小額出金:建議每次出金額度控制在NT$8萬以下,避免被認定為營業行為而課徵5%營業稅。分次出金也可分散稅務負擔,但總額仍需申報。
  4. 使用境外交易所出金:透過海外平台電匯回台,可歸類為海外所得,享有較高免稅額(NT$750萬)。但需保存交易紀錄,若國稅局查核,無法證明成本可能全額課稅。
  5. 扣除虧損:若有虛擬通貨交易虧損,可列為扣除額,從獲利中抵減。虧損可結轉3年,適用於境內所得。 
  6. 其他規劃:
    • 持有超過一年:台灣無資本利得稅優惠,但長期持有可避免短期波動稅務。
    • 轉移至稅務天堂:若移居如新加坡或香港(無資本利得稅),台灣居民身份下仍需申報全球所得。但若完全移籍並放棄台灣戶籍,可避免台灣稅務(需符合居住地稅法)。這屬高風險操作,需專業諮詢。
       
注意事項與風險
  • 申報方式:每年5月報稅季,使用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申報。需附交易所交易紀錄、成本證明(如入金單)。若未申報,國稅局可透過銀行匯款紀錄追查,已有案例補稅達數千萬。
  • 未來變化:財政部預計2025年6月提出「虛擬資產管理專法」,可能調整稅務(如證券性虛擬通貨暫停徵稅,非證券性課稅)。
  • 非法規避風險:使用匿名錢包、未申報海外所得,或偽造紀錄均屬逃稅,可能面臨刑事責任。坊間謠傳「海外交易所不出金就不用稅」是錯誤的。
  • 建議:稅務因個人情況而異(如總所得、家庭扣除額),強烈建議諮詢專業稅務師或律師(如鄭學豐律師提及的交易紀錄保存)。